第十二届 艾特奖文化建筑设计全球五强

上海天文馆

参赛时间:2022-08-16
作品类别:文化建筑设计
获奖者: ennead architects LLP
说明:
作为上海天文馆主创设计方,ennead建筑设计事务所提出了一个宏大的设计理念,即摒弃直线或直角,真实地反映宇宙的几何形态和天体运动的动态能量。Thomas从物理学经典的“三体问题”中汲取灵感,在设计上着眼于太阳系内天体之间由引力所产生的错综复杂的运动轨迹,并将这一理念在天文馆弯曲的外观、狭长的带状建筑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建筑外围大量采用弧线设计,引入螺旋形绿化带,以象征天体运行的曲线之美:中庭中心、入口天窗,以及天象厅的行星状球体随处可见这种美感。整座天文馆及其三大建筑主体——圆洞天窗、倒转穹顶和天象厅球体,共同诠释着天体(太阳、月亮和星星)运行的基本规律。 圆洞天窗位于天文馆主入口处,阳光穿过圆洞时会在地面形成光斑,且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光斑也会随之移动到地面的入口广场和反射池,以记录时间的流逝。夏至正午时分,光斑则会与天文馆入口广场地面上的圆形标志完美重合,成为节气标志。整个圆洞天窗好似一个日晷,无时无刻都在捕捉光影,记录时间。 天象厅球体是球幕影院的所在地,其球体建筑有一半悬浮于地面之上,且借助于最小化可视支撑,游客能够轻松体验到失重或反重力状态的感觉。球体形态的设计参考了宇宙的原始形状,正如通过辨别太阳或月亮的位置可以获得方向感一样,天象厅球体也可以作为游客永久的方向参照物。球体的形状不仅来自于设计元素本身的要求,也是对天体原始形态的一种抽象展现,其顶端嵌于天文馆较低裙楼的屋顶之上,整个球体宛如从地平线末端冉冉升起的新星。当游客环绕建筑行走时,球体将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仿佛正从其他星球逐渐靠近这一新的星球,且置身于球体下方时,游客还会体验到失重的感觉。 倒转穹顶采用了一个巨大的倒置玻璃张拉结构,它位于天文馆中庭顶部,游客可以置身其中,静观天空,思考宇宙。作为参观之旅的高潮部分,倒转穹顶能够“屏蔽”城市的喧嚣和周围的一切,将游客的注意力集中在包罗万象的天空上,享受与宇宙的真实邂逅,并为天文馆体验之旅画上圆满的句号。此外,倒转穹顶的下方还设有720度螺旋形坡道,从主建筑自然地向外延伸出去,象征着星系的旋臂,并将游客的目光逐渐吸引至建筑的顶端。 在上海天文馆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希望创造一个物理空间,让参观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更多天文现象。正是这些现象让人类在地球上的存在成为可能,并帮助人们意识到:相较于其他星球的动荡、混乱而言,地球繁育生命的能力是多么妙不可言。古代的文明仅通过建筑环境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古人更加清楚人类需要依赖于种种天文现象,也正是这些天文现象塑造了他们在地球上的存在。在过去,许多种文明都曾经通过建筑来促成人类与天文间的基本关系,尽管他们当时尚未在科学层面理解,但在内心却十分认可和重视这种关系。然而,现代生活让大多数人都脱离了这一联系。当人们日益沉迷于手机屏幕上种类繁多的应用程序,我们逐渐将“地球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视为理所当然,也忽略了这个简单而基本的天文现象。因此在当代,博物馆的功能和使命与建筑的设计概念变得高度一致,即:为人们提供一种能够激发好奇心、启迪探索的参观体验。 在参观上海天文馆时,我希望人们能够心怀这样一个普适性的理念:人类的所在之处,与那些近在眼前和远在天边的所有事物都息息相关。面对来自宇宙的巨大威胁,我希望人类能够同时认识到地球带给我们的伟大财富,并承担起爱护地球、爱护彼此,以及爱护地球上所有生命的责任。      

上海天文馆 摄影:存在建筑

上海天文馆 摄影:胡艺怀

上海天文馆 倒转穹顶入口 摄影:胡艺怀

上海天文馆 圆洞天窗 摄影:胡艺怀

上海天文馆 摄影:存在建筑

上海天文馆 圆洞天窗 摄影:存在建筑

上海天文馆 倒转穹顶 摄影:存在建筑

上海天文馆 天象厅球体 摄影:胡艺怀

上海天文馆 摄影:存在建筑

上海天文馆 摄影:存在建筑

上海天文馆 摄影:存在建筑

上海天文馆 摄影:存在建筑

查看更多

第十二届 艾特奖文化建筑设计获奖作品

【最佳文化建筑设计】Museum of Ethnography

获奖者:NAPUR Architect Ltd.

【文化建筑设计提名奖】上海天文馆

获奖者:ennead architects LLP

【文化建筑设计提名奖】田岗艺术中心

获奖者:袈蓝建筑

【文化建筑设计提名奖】CCO - Control and Operations Center

获奖者:El Equipo Mazzanti

【文化建筑设计提名奖】Bao’an Cultural Complex

获奖者:Rocco Design Architects Associates Ltd

获奖者:ennead architects LLP

分享链接
分享链接